首页 黄金 > 正文

这个超级大省,正在拼命建“飞地”|速讯

文|凯风

飞地经济,再次起飞。


【资料图】

01

再造区域均衡新格局,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出手了。

日前,广东省发布《关于推动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珠三角各市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探索布局建设“飞地经济”,支持粤东粤西粤北各市在珠三角地区设立“反向飞地”。

这是继“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之后,广东就区域协调发展再次发出的一个大招。

作为中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经济总量足可跻身世界第11大经济体,与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相提并论,说是“富可敌国”并不夸张。(参阅《中国经济第一省,离全球第一省有多远?》

广东珠三角地区,堪称全球经济密度、企业密度和创新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当珠三角地区有了世界级的竞争力之后,如何带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就成了关键。

这背后,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的对口帮扶协作必不可少,跨区域的抱团发展至关重要,而产业转移正是其中关键的一环,“飞地经济”更是“双赢”的积极探索。

可以说,一个珠三角地区,就将广东推向中国第一大省的宝座;

一旦粤东西北乘势而上,广东经济的天花板还将无限抬升,与世界第一大省(州)—加州的差距也将无限缩小。

02

为何是飞地经济?

飞地,顾名思义,跨域了行政区划和属地化管理限制,在市域之外打造一块特殊的产业园区或经济合作区。

传统的飞地经济,多以产业飞地为主,一般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产业梯度转移。

发达地区普遍面临土地资源开发殆尽、劳动力成本不断抬升的压力,而欠发达地区有人又有地,发展差距、成本落差、优势互补的存在,让飞地经济成为可能。

由深圳与汕尾、河源共同打造的深汕特别合作区、深河合作区,广州与都市圈成员清远共同打造的广清经济合作区,与梅州合作共建的广梅产业园都属此类。

深圳最为典型。作为全国经济第三大市、工业第一大市,GDP高达3万多亿、常住人口超过1700万人的深圳,城市面积却不到2000平方公里,人地矛盾一直相当突出。

这一紧张局面,不仅导致房价高热难退,而且产业发展空间严重受缚,受制于成本压力,部分产业不得不向外转移。

因此,在都市圈内打造产业飞地,在省内再造“飞地经济”,就有了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

事实上,这种模式已经相当常见,且在不断扩容。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各类产业园区15000多个,其中飞地型经济园区800多个。

广东的飞地园区,不局限于省内,跨省乃至跨区域的合作屡见不鲜,在贵州都匀、广西百色、新疆喀什等中西部地区,不难看到广东产业园的身影。

当然,这些跨省的产业飞地,多数都是无偿帮扶性质,体现了经济大省在财政转移支付之外更大的担当精神。

省内的产业飞地,除了对口帮扶之外,同样要发挥市场的主观能动性,以正常的利益分享机制作为激励模式。

因此,最新文件提出,各类共建园区、“产业飞地”、转移项目产生的收益,共建双方可以按规定以适当方式分享。

有了好的利益分享机制,“飞地经济”有望遍地开花。

03

这一次,在传统产业飞地之外,文件还提出发展“反向飞地”的概念。

传统产业飞地,多数是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单向的产业转移;

反向飞地,则是回到发达地区,通过设立园中园、写字楼、孵化器等,打造科创中心、招商平台或研发总部,直接从外部引入创新资源。

产业飞地与反向飞地的结合,可创造新的“双向飞地”,你来我往,有去有回,以此实现不同地区“研发+制造”、“总部+基地”、“头部+配套”、“创新+孵化”的全新合作模式。

一般而言,广深等经济强市,除了有强大的制造业之外,还不乏一流的金融、科创和人才资源作为支撑。

在这些地方设立“反向飞地”,无论是招商引资还是企业孵化,抑或产业转化,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前些年,浙江温州、嘉兴等“腰部城市”,纷纷在上海设立创新研发中心或科技产业园,将上海的科创资源、国际化实力与当地的制造业优势无缝对接。

日前,成都市温江区在广州南沙区打造了首个域外科创飞地,这也是成渝地区在大湾区打造的首个反向飞地。

在广东省内,今年年初,河源龙川(宝安)科技创新中心在宝安区揭牌,两地由此实现了从“单向飞地”向“双向飞地”的转变。

日掐你,湛江·湾区飞地(东莞)暨湛江·湾区招商服务中心正式成立,这是湛江首个承接产业有序转移“反向飞地”,有望开辟“孵化在东莞、转化在湛江”的产业招商和产业培育新路径。

可见,传统产业飞地,更多还是产业的单向转移,能否转移、转移多少、效果如何,更多取决于发达地区的主观能动性。

反向飞地,是向发达地区的主动出击,借势借地借人才,逐渐形成一条完整的“孵化-加速-研发-产业化”科技创新链条,释放出更大的”飞地经济”能量。

这场新的探索,将会重塑既有的产业转移模式,为欠发达地区提供了一条做大做强的新路。

04

说起飞地经济,绕不开深汕特别合作区。

这几年,在深圳的官方统计数据中,赫然出现了深汕特别合作区的身影,与南山、福田等传统10区并列,作为第“10+1”区而备受瞩目。

事实上,自2018年起,深汕合作区就已从传统的产业飞地,逐步变成深圳的“物理飞地”和“行政飞地”,作为深圳的一部分而存在。

根据官方报道,早在几年前,深汕合作区的居民已经全部转为深圳户籍,编制纳入深圳统一管理,整个合作区由深圳全权管理,而财政、GDP不再在两市之间进行分成。

这意味着,深汕特别合作区成为全国首个由“飞出地”全面主导的合作区,深圳也借此悄然完成了一次小扩容。

因此,早在2008年,深圳就与汕尾联合建立产业转移工业园;

2011年,该产业园扩容为深汕特别合作区,确定由两地共同管理,GDP、财税等进行分成;

2017年,合作区转为深圳全面主导,两市不再参与分成;

2018年,深汕特别合作区正式揭牌,完成体制机制大调整。

自此,深汕合作区迎来飞速发展期,这个原本属于粤东地区边缘地带的城镇,一转而为增长明星。

据官方报告透露,2023年将是深汕特别合作区倍增发展年,力争全实现全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亿元。

2022年,深汕合作区GDP为84亿元,相比2017年翻了一倍左右,增速并不慢。

不过,按照规划目标,深汕合作区在一年之内就要再次翻倍,从84亿到200亿,底气何在?

大项目无疑是最大支撑。目前,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一期已经投产,力争年底实现整体达产;二期正全面建设,加快推进投产。两期总投资250亿元,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超过1100亿元。

在比亚迪之外,深汕的大基建也在狂飙突进。

时速350公里的广汕高铁、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深汕铁路、深汕西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深汕第二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陆续上马,为合作区带来巨大的投资驱动空间。

所以,未来几年,深汕合作区的体量,有望超过多数中西部的县域,将为深圳经济带来新的增量。

有了飞地经济的成功案例,未来,粤东西北有望诞生更多新的增长奇迹。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