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全球百事通!蔡昉谈创新:要允许创新有失败 有助于将创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资料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缴翼飞北京报道

3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创新是发展新动能所在,要拥抱“创造性破坏”,在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的具体过程中,应当允许失败的出现。未来要更好地界定政府和市场对创新起到的作用,将创新转化为中国经济发展真实动力。

图: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 蔡昉

在蔡昉看来,创新有两个维度的内涵,一个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比如说科技的发明、创造、研究开发等,是社会进步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但想把这个基础转化为真实的经济增长,就需要转变为经济学家意义上创新或者是熊彼特创新,核心机制是“创造性破坏”。

“当前中国人口已经出现负增长,意味着人口红利基本上消失,这个时候就必须要靠生产力驱动经济增长,必须靠创新。如何让创新具有经济学意义至关重要。” 蔡昉指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两难处境。一方面,政府支持政策介入其中,一系列技术政策产业政策有助于创新发展。但另一方面,政府往往不愿意承认失败,可能导致无法形成真正的创造性破坏,科技发明也就很难转化为生产力,甚至会出现“索洛悖论”,即到处都是新技术,但是生产率得不到提高。

对此,蔡昉认为,需要通过制度安排来解决相关问题。战略目标、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各有不同的机制,政府、企业、市场在其中应当各司其职,不能越俎代庖。针对战略目标,是要通过创新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具有统领性意义,不能言败。但在具体的推动过程中,在实际的科研项目里,则是应当允许失败的,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

他表示,不要把“不言败”的特权赋予任何具体部门和单位,更不能把这个特权赋予市场主体,否则可能会造成市场垄断以及僵尸企业的泛滥。“不言败”本身不是产业政策、扶持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有句话叫作‘有奋斗就会有牺牲’,就是要拥抱创造性破坏,过剩产能是应该淘汰的,落后的传统技术是应该被替代掉的,企业应该允许退出,甚至过时的岗位也压迫淘汰掉,但唯独人是要得到保护的,要在社会层面上得到保护。”蔡昉建议,未来要建立可以覆盖居民全生命周期的社会福利体系,为创造性破坏保驾护航,不要让在微观层面上对人的保护成为“不言败”的借口。

最后,蔡昉还表示,市场配置资源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发挥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一个持续的永恒的课题,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政府要有不同作为。因此,需要进一步讨论如何更好地界定政府和市场对创新起到的作用,这将有利于解决创新要素的流动和重新组合,形成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

标签:

精彩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