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滚动:消费、经济复苏和居民资产负债,今年这盘大棋,到底应该怎么下?
赶在春节前的档口,我们几乎取消了过去的一切对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人们出行几乎不再受到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消费,多家国际投行也普遍上调了对我们的乐观看好,但这种乐观在今天,如何能够转化为经济复苏的最大动能?
(相关资料图)
欧莱雅CEO预计到二季度时国内业务会好起来;联合利华的CEO则更加乐观,他提到了中国家庭1.5万亿至2万亿美元的超额储蓄,并认为在房地产、金融证券等投资选项有限的背景下,中国的消费会复苏。
近期多地也更新2023年经济发展目标,涉及经济总量、固定资产投资(包括房地产)、消费、物价、地方收入等指标的增长预期。
绝大部分省、市对地产和消费增速都有较高预期,北京还希望线下餐饮等服务性质消费能够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借用长江证券的一篇研究报告标题:信心从哪里来,潜力从哪里挖?
信心依赖于公共叙事的方式和对民众的引导,潜力则更多来自于消费,不管这是房地产、汽车的大额消费品,还是生活娱乐的必需消费品。
今天的地产支持力度已经非常接近2008年和2014年房地产两轮严重下行周期期间,截止2022年9月,全国加权平均房贷利率较2021年底下降1.29个百分点。
今天一个人假设借100万买房,分30年等额本息还款,现在贷款的话能够少还约28万元利息。
但即便是这样,对房地产的刺激措施,依然没有如想象般的那样,吸引更多的人购房,从而刺激地产消费。
根据统计局的数据来看,截止1月8日,全国30座大中城市商品房销售面积的三年平均增速处在-10%左右的低位,2022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降至新低,商品房库存高达5亿平方米,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双位数下滑。
回顾历史,2015年的房地产去库存,当时的全国商品房库存也不过7亿多平方米,这再次证明了一个可能已经到来的事实:房地产或许真的卖不动了。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多年前就预期,随着人口结构、经济增长潜力的变化,一二线城市在本地居民购买力不足的情况下,尚可依靠其他地区或者省内外富人储蓄来支撑,而三四线城市在人口流出的压力之下,房价很有可能难以为继。
这对地方来说,选择只有两个,要么等房价回到跟居民购买力匹配的位置,要么继续出优惠措施,进一步鼓励居民加杠杆买房。
过去房地产承担了一部分投资的属性,房子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国内家庭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标的,这吸引了许多人投入重金买房,然后升值、增值,获得了可喜的财富。
但这个时代或许要开始慢慢减退了,至少对三四线城市来说是这样。
2022年国内居民贷款同比少增4.09万亿元,同期新增存款17.84万亿元,该记录创下央行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超过50%的新增储蓄是定期存款、截止去年11月居民定存余额超过80万亿元。
“平均”下来,去年每个人存款一万多元。
这给了今年大公司普遍看好的经济复苏一定程度上的数据支持。
但多出来的居民储蓄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在去年疫情肆虐的大背景下,理论上人们的收入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多出来的17.84万亿元的存款,更多的不是因为居民不消费或者收入高增而形成的“超额储蓄”,而是不买理财、不买房子甚至卖房子或者不炒股以后,无处可去只能存银行的资产。
从这个角度讲,去年新增存款的17万亿元,更多的是中高收入群体的“避险资金”。
而房地产下行更大的影响则在于,在房贷给定、房屋价值缩水的情况下,居民负债率被动升高,导致防御性储蓄意愿增强、消费和投资信心减弱,此时住房对消费是挤出而不是增益。
由此我们几乎可以得出结论,房价和消费之间存在明显的正向财富效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国内经济增速的预期在5.2%左右,这一点当然比2022年3%的增速要高许多,但要想回到2021年8%的增速,这可能不太实际。
但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今年的经济将要复苏,因为去年表现相对不好。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们的出行不再受到限制,国内的旅游业和餐饮业会慢慢开始好转,出国游、留学人数会增多,在投资方面也会比去年更为大胆。
但薄弱之处依然存在,尽管我们都期待新冠大流行之后的“报复性消费”,但从国内航空旅游、旅游支出和地铁客流量来看,依然尚未回到2019年的水平。
消费具有很强的时间性,一个人一天只能吃三顿饭、一个月理一次发,失去的消费可能很难在今天找回来,人们也不会因为疫情结束了,就一天吃四顿、一个月理两次发。
但经济复苏的底层动力,依然源自于我们的14亿人的消费能力,哪怕其中有那么一个人多吃了一顿饭,多买了一件商品,对应到宏观上,那就是比前一年的GDP数据更好。
要想判断今年的经济复苏走势,只关注居民储蓄变化还不够,如果仅仅只看居民储蓄,我们会惊喜地发现去年新增储蓄17万亿元,平均每个人储蓄一万多,但这只是一部分,我们还需要通过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综合变化,来分析局面的财富变化。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可能导致经济长期被负债所制约,最终影响消费增长。
从数据来看,我国城镇居民住房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比重接近60%,这就说明房地产是国内家庭配置中最“值钱”的东西,同样的,美国房地产占居民总资产的比重仅为24%。
从投资的角度看,房地产占家庭资产过高,一旦发生系统性的风险,就有可能导致人人背负沉重的债务,这是过渡依赖房地产所造成的一部分风险。
除此之外,由于居民资产配置方向较为单一,不利于财富积累和消费增长,对于对冲风险能力也较差,一旦房地产发生风险危机,大部分人的财富就会付诸东流,长期来看,这是非常危险的。
再加上居民家庭偏好无风险金融资产,例如存款和现金;这就导致金融资产多样性不足,在这个背景下,房地产一旦陷入低迷,股票市场波动加大,就会导致居民财富缩水。
另一个消费消费的大因素,那就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一个人的以后如果没有很强的保障的话,那么就会无形之中影响他今天的支出。
很多人说国人喜欢存款,不喜欢花钱,主要原因就在于安全感不足,安全感不足的另一个体现就是社会保障体系少不完善。
以失业保险为例,不仅没有完全覆盖失业者和下岗人员,而且失业保险金额也相对较低,无法为失业群体提供足够支持,加上今天很多自由职业者也没有社保,这就导致人们的不安全感很强,比起消费,更偏向于存钱。
从财富结构来看,我们需要看到财富效应的二八定律,去年新增的17万亿居民储蓄,大部分都是中高收入群体的避险资金,如何把这部分钱转化刺激为消费,这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就需要继续为地产“松绑”,为奢侈品汽车等消费品提供一部分税费优惠,刺激中高收入群体的消费意愿,因为他们有更强的消费能力。
而对更多的普通人来说,其实就是拉动就业和收入增长。
通过财富再分配的方式,更大力度的优惠,刺激这部分群体买房、贷款,最后再给予扶持中小企业。
去年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均为负增长,这是1992年以来的第一次,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2023年春节期间楼市成交同比下降14%,与疫情前的2019年相比跌幅仍达到3成以上。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既需要刺激楼市,也不能忘记一个事实:那就是认清房地产后续乏力的现实情况,把房地产比重占比慢慢下降。
另外,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疫情后财政补贴增加了居民收入、避免了资产负债表受损,还拉动了消费的快速复苏。
今年我们或许可以走出消费券的怪圈,直接采用发放现金的方式,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尽快缓解居民收入下降、信心不足对消费恢复的制约。
最重要的一点是,完善社会福利保障。
不管是社保还是医疗等问题,长期以来都是居民消费能力的阴晴表,国人的储蓄习惯很大程度上长期受到养老和生病的困扰。
一个人如果没有存款,就很难应付以后的养老和看病等问题,因此这是国人不安全感的底层因素,长期来看只有解决了这两点问题,才能真正在消费上面做更多的事情。
趁着房地产的增长效应还在。
end.
作者:罗sir,新青年的职场内参。关心事物发展背后的逻辑,乐观的悲观主义者。关注我,把知识磨碎了给你看。
您可能也感兴趣:
为您推荐
军队抽组医疗力量承担 武汉火神山医院医疗救治任务
同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通电话 创造更多合作成果,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
构筑起疫情防控的严密防线
排行
精彩推送
- 1月金融数据解读:信贷“开门红” 2023居民仍爱存款
- 天天滚动:消费、经济复苏和居民资产负债,今年这盘大棋,到底...
- 2022年十大人均收入最高城市:6城超7万元,绍兴挑战前十
- 全球热讯:浙江出台全国首个省域《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实...
- 消费再升级!合肥将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 我的情人不是「人」
- 全球视点!观前商圈获评“苏州市十大数字人民币使用示范商圈”
- 贵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4%
- 天天即时看!GDP增长目标6%!香洲区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
- 环球讯息:“闯将”斗门丨4.5%!向上突破,全市第一
- 全球信息: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汇率换算 2月14日俄罗斯卢布汇...
- 今日视点:2月14日中信银行外汇牌价表 中信银行人民币汇率是...
- 全球今热点:大自然的水不要钱,怎么还越搬越贵了?
- 快资讯:2023年2月14日汇丰银行外汇牌价表 人民币汇率多少?
- 百度收购医疗商业解决方案服务商GBI
- 世界要闻:一杯9.9元,库迪咖啡发起价格战
- 全球快看:人民币对韩元汇率换算今日价格 2月14日韩元汇率是...
- 人民币对马来西亚林吉特汇率多少 2月14日马来西亚林吉特汇率走势
- 天天播报:2022年我国充电桩数量同比增长近100%
- 2022年包头市经济总量实现争先进位
- 焦点日报:大力推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 环球百事通!深圳:今年GDP增长目标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 当前视点!快手:春节期间快聘单日简历投递量破50万
- 【世界新要闻】株洲:“稳增长20条”助力企业按下发展快进键
- 医美行业,收留35岁大厂失意者
- 全球聚焦:蜜雪冰城开到澳大利亚
- 渝富集团组建40亿元科创母基金
- 【世界播资讯】李秀满被踢出SM,一个韩流时代结束了
- 全球百事通!我国可再生能源跃升发展 2022年风电光伏年发电...
- 当前信息:深圳:2023年GDP增长预期目标6%
- 1月份福建省CPI同比上涨2.4%,PPI同比下降0.3%
- 天天新资讯:出彩中国人撒贝宁假扮选手是哪一期?出彩中国人...
- 全球实时:暴龙眼镜是哪国品牌?暴龙眼镜品牌介绍?
- 佛山正在证明,谁才是第三城?
- 全球热消息:央行印钞机的轰鸣声嘎吱作响,大家的担忧还是来临了
- 世界观天下!康王怎么使用比较有效果?康王的正确用法?
- 全球新消息丨安徽:“五大行动”助力经济快速“回暖”
- 当前速看:快乐大本营陈赫王子文是哪一期?快乐大本营节目简介?
- 世界今日报丨心花怒放阿凡达妹妹是谁演的?阿凡达妹妹饰演者...
- 【环球新视野】一代皇后大玉儿的演员是谁?一代皇后大玉儿的...
- mslan是什么牌子?mslan品牌资料介绍?
- 天天热议:ulife是什么品牌?ulife品牌资料介绍?
- 通讯!微微一笑很倾城取景大学是什么学校?微微一笑很倾城取...
- 创造营王艺晨为什么退赛?创造营王艺晨退赛理由?
- 广东将打造争创全国经济强县的“先遣队”
- 开年首月信贷增长实现“开门红” 释放经济加快复苏信号
- 全球播报:2023年,潜藏的消费市场机遇有哪些?
- 傅子恒:央企改革涉及上下游产业的优化布局
- 天天播报:央企扩大有效投资 国资委出台政策“组合拳”丨财经头条
- 世界速读:深圳2023年GDP增长预期目标:6%
- 当前焦点!最新年度用电账单,谁的「含金量」更高?
- 【天天速看料】比起李彦宏,张小龙更需要ChatGPT
- 全球简讯:盼盼食品孵化公司「伽那食品」完成首轮融资,黑蚁资...
- 【天天播资讯】房贷还到80岁,专家称刺激中老年群体购房
- 电池,真就这么香?
- 世界今日讯!一年被裁2次后,我觉得65岁退休是福报
- 世界球精选!2022年GDP20强城市出炉:上海稳居*,武汉重回第八
- 环球看点!1月新增居民存款超6万亿,超额储蓄背后说明了什么?
- 国家为啥对这事零容忍?看看2万买套房的鹤岗秒懂
- 世界视讯!一月社融数据公布,报复性消费没有如约而至
- 【天天快播报】徐奇渊:尽快点燃市场信心的“第一把火”,争...
- 环球热门:2023年,全球同凉还是东升西降?
- 精选!数字人民币“试水”跨境消费,业界认为未来探索更广范...
- 太猛了!1月中国印钞机狂转大放水,背后有三大隐秘信号
-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中长期信贷造就1月金融数据“开门...
- 天天热议:最新年度用电账单,谁的“含金量”更高?
- 【全球聚看点】中国城市科创发展指数发布,北京居首
- 重大投资项目如何“四两拨千斤”
- 热讯:2023年广东消费论坛暨广东3·15晚会启动仪式举行,多维...
- 城市24小时 | 增速垫底,郑州怎么了
- 我终于听到了央妈印钞机的轰鸣声
- 当前快讯:政前方 | 山东16市2022年GDP公布:青岛强势领跑,...
- 每日看点!海关总署:大力助企纾困,积极支持外贸稳规模优结构
- 珠海这项排名,全国地级市第二!
- 世界热讯:叮咚买菜Q4实现全面盈利,2023年聚焦食品消费新趋势
- 央地投资方向明确!一季度基建投资有望两位数高增长
- 21.5万亿元!“狂飙”的重大项目投资如何“四两拨千斤”
- 全球看热讯:数读|24座万亿城市2022年成绩单出炉!哪六座城...
- 【新视野】2022年GDP30强城市排名出炉
- 焦点热讯:昌平人到底多有钱?去年收入涨了消费却降了?!看看...
- 世界今日报丨海尔三翼鸟全球首个4.0智慧家庭体验中心在广州亮相
- 焦点讯息:2022年度中国杠杆率报告:资产负债表“躺平”与宏...
- 看点:两会前瞻|围绕人口负增长问题,代表委员将如何建言献...
- 今热点:东莞镇域经济图谱:先进制造力撑“头部”镇街扩优势...
- 每日信息:赣榆区,正在狂飙!
- 南航升级机上自助升舱服务,1分钟完成全部流程
- 热门看点:中集世联达亚洲区总部落户新加坡
- 当前快看:“浪漫经济”哪家强?深圳“约会餐厅”预订热度涨...
- 每日头条!视频|31省存款余额情况:广东省突破30万亿大关,北...
- 环球百事通!2022年山东16市GDP最新排名公布!德州位居第九
- 【环球新视野】《新能源决策参考》(7期):两部委推动企业建立...
- 天天关注:春节到元宵,消费66亿元!上城“四首经济”激活消...
- 2023「投资界S50女性投资人」征集活动正式开启
- 世界热议:2022年宏观杠杆率“前高后稳”,居民存贷款背离今年...
- 重庆大足区2022年出生人口减少过半,统计数据“失真”?
- 闪电评论|在春天里看山东锚定发展不放松,稳定经济向前冲
- 【关注】马光远:我听到了央行印钞机轰鸣的声音
- 全球观点:资源被垄断,才是今天经济和民生困局真正原因
- 每日看点!钱,突然增加了!股市楼市出现积极信号
- 房贷欠账不还银行会怎么办?房贷还不上如何办理延期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