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黄金 > 正文

最新消息:张维迎推新书“回望”人生点滴


(相关资料图)

《回望: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长成的》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办人、经济学家张维迎始终关注真实的人和真实的市场,重视从整个社会的视角来看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学专业并不吃香的年代,他作为陕西农民子弟,是如何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的?为何近40年来他一直以“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作为研究核心?为何他始终关注市场上具体的人?这些都可以从张维迎的新书《回望: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长成的》中找到答案。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一步步从陕北山村到北京工作、留学牛津大学以及回到北大管理学院当院长的,他最关切的人和事是哪些,以及他的经济学理念的根基和本色从何而来。

有朴素情感真诚的经济学家

张维迎1959年生于陕西省吴堡县一个偏僻小山村。19岁那年离开农村去西安上大学,读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后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到国家体改委工作,后来又去英国牛津大学攻读博士,1994年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现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市场与网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市场的逻辑》《市场与政府》《理念的力量》等。《回望: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长成的》这本书的出炉,在张维迎的计划之外。在序言中他说,“在收入本书的大部分文章写成之前,我不曾想到会有这本书。我只是偶尔觉得自己心中有一股东西要流淌出来,流淌出来的,只是一篇篇文章,没想到它们会汇成涓涓小溪。”在书中,他写敬重教书先生的母亲、爱栽树的父亲、送给他《政治经济学》的中学老师、具有学术反叛精神的大学同学,以及要求“言之有理”“论之有据”的经济学启蒙恩师、强调做“小思想家”不做“大思想家”的诺奖得主、“最有资格摘取诺贝尔奖的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他们的故事也体现了作者经济学思想的本质来源。张维迎被称为“经济学家”,但在很长的时间里,他并没有意识到经济学与自己的农村背景有什么关系。但一些朋友和熟人怀疑他不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有一次,一位朋友问:“你真的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吗?”张维迎回答说:“是啊,你为什么问这个?”对方说:“农村可以出作家,但不大可能出经济学家。”据张维迎回忆,他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活眉眼树活皮”。他觉得这句话是对经济学家讲的“声誉机制”的最好概括。母亲过世后,他写的《我的母亲》一文,感动了无数人,包括普通读者,也包括他的经济学同仁。好友杨利川说:“这篇文章是张维迎的道德情操论。”杨利川曾这样对张维迎说:“如果说,一个经济学家理论的真诚出于他朴素的感情,出于对基层民众的热爱,出于他的人文理念,也许很多人不信,但你真的是这样。”

一本讲述“土壤故事”的书

母亲去世后,张维迎回老家的次数多了,与小时候的发小和朋友见面也多了。有一次,他的发小霍玉平到家里聊天,张维迎发现发小不时咳嗽,就问他是不是得了什么病,他说是当油漆工时间长了,可能油漆中毒了。霍玉平是张维迎小时候最要好的朋友。“他一生坎坷,让我难以释怀。他有艺术天赋,本有希望成为一个画家,但命运让他只能当一个油漆工。我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命运可能还不如他,因为我连油漆工的手艺也没有。《发小玉平》一文,讲的既是玉平个人的命运,也是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张维迎说。霍东征是张维迎上小学时的同桌。张维迎当时是班里的尖子生,霍东征是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但两人关系要好。几年前霍东征当了村主任,张维迎发现他是一位很有企业家精神的村主任,而企业家精神是自己过去几十年研究的主题。霍东征自己贴钱为村民干事,这很让张维迎感动,于是张维迎就写了《村主任霍东征》一文。也收入在《回望》这本书中。张维迎说,自己作为经济学家的所思所想受到很多人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难以言说。在这些人中,有他的中学老师、大学同学,也有他在农村时的领导,还有工作后结交的朋友。“其中有些人不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忍不住把他们的故事写了下来,这就有了《时雨春风李务滋》《同学田丰》《公社书记曹志勤》《命运多舛刘佑成》《非典型官员王六》《挂面书记和柳青作品收藏家》等文章。”不过,最终能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最重要的是遇到了几位杰出的导师,“特别是西北大学的何炼成老师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教授。他们不仅教给了我经济学知识,而且培养了我的治学精神。杨小凯先生虽然不是我的正式导师,但他与我亦师亦友,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的经济学观点深受他的影响。可以肯定,没有他们,我肯定不会是今天的样子。我写他们,既是出于对他们的感谢,也是邀请他们继续激励我、监督我,虽然他们三人都已入天堂。”回望过去,张维迎深深感恩自己在农村生活的19年,“如果说现在的我是一幅画,或明或暗,或深或浅,19年的农村生活就是画的底色。没有这种底色,我将不是我。如果说现在的我是一棵树,根就深深扎在陕北的黄土地中,这块土地虽然贫瘠干燥,但我一直能从中汲取营养,因为我的根很深。没有了根,我将会枯萎。《我的中学岁月》和《我所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一点。小时候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但现在人们都说我是一名经济学家,并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说,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至于偶然中是否包含着必然,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这本书讲的是土壤的故事、园丁的故事,不是树的故事。”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标签: 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 政治经济学

精彩推送